衛教資訊

面對慢性病的挑戰 小心謹「腎」保健康

資料來源:行政院衛生署衛生報導137期

衛生署提醒,三高族群: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的患者,尤其需要加強保護腎臟,定期驗尿、驗血、量血壓,做好「護腎三三」,以避免腎功能變壞。

撰文:林欣怡
諮詢對象: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、台灣腎臟學會理事長林裕峰

 

「 我以前從來不知道高血壓控制不良會影響腎功能。」今年60歲的張阿同(化名)說:「7年前醫師告訴我,腎功能衰竭必須接受透析治療(俗稱洗腎)時,簡直無法接受,因為洗腎對我來說就像世界末日一樣;後來經醫師建議,定期接受洗腎,現在已經能四處趴趴走。」

今年76歲黃老先生患有高血壓,8年前因感冒引發腎病變,醫師建議他儘速接受洗腎緊急醫療處置,將來腎功能若恢復,就不用再洗腎;但後來因延誤治療導致腎功能退化,醫師宣布再不洗腎將僅能活半年時,才決定洗腎,這一來終生都得持續洗腎。他兒子說:「父親洗腎後,生活品質好很多。」他感慨,若一開始就接受醫師建議讓父親緊急洗腎,父親也就不需要變成終生洗腎。

 

積極樂觀 腎臟病患現身說法
日前在台灣腎臟學會舉辦的「透析楷模頒獎」典禮上,獲獎的張先生、黃先生以自己親身的經驗鼓勵腎臟病患勇敢面對,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克服逆境,創造精采人生。他們並提醒民眾,有慢性疾病一定要定期到醫院做尿液及血液檢查,最重要的是,不要吃來路不明的中藥(或各種藥品),以免影響腎臟功能。

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、台北雙和醫院內科部主任林裕峰表示,腎臟病不是絕症,台灣透析品質在國際上排名數一數二,洗腎患者照樣可以上班、出國,生活品質都不受影響。他無奈地表示,台灣洗腎比例高居世界第一,主要是因為人口老化與慢性病人持續增加,以致於洗腎人口不斷攀升。事實上,慢性病患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患者,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。因此,慢性病患更應加強腎臟保健,以避免腎功能變壞。

及早控制 避成腎臟病高危險群
國家衛生研究院去年發表「慢性腎臟病之死亡率研究」,該研究推估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患者為11.9%,估算全國約有200多萬名患者,其中僅有3.5%的人知道自己罹病。研究也發現,本身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吸菸或肥胖者,特別容易罹患慢性腎臟病,65歲以上的老人幾乎每3人中有1人、低社經地位的弱勢族群每5人中有1人罹患此病,比高社經地位者高出2.5倍之多。

林裕峰解釋,所謂的腎臟功能不好,是指腎臟功能指數下降至大約60%以下,持續期間3個月以上,同時在腎臟超音波檢查大多可以看到腎臟萎縮,表示腎臟功能已經受損。如果再不加以注意,腎臟功能有可能愈變愈壞,最後,當腎功能剩下15%以下時,就進入尿毒症的階段,此時就非得洗腎不可了。

早期腎衰竭患者大多沒有什麼症狀,頂多出現輕微腳腫、頭暈、身體不適或是食慾不佳等症狀,所以常被大多數人忽略。等到腎功能嚴重下降時才會出現明顯噁心、嘔吐、嚴重貧血、水腫、呼吸喘,或是嘴巴有尿騷味、皮膚癢、睡不著等明顯症狀。一旦出現這些症狀,患者就要洗腎了,因為累積在體內的毒素會不停的殘害身體,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。

為減緩慢性腎病前期病患惡化為「洗腎」患者,國民健康局針對腎臟病的高危險群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心臟病等),從事早期篩檢及預防糖尿病腎病變之工作,預防腎臟病發生。

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,腎臟病與其他慢性疾病關係密切,患有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,併發腎臟病的風險明顯高於沒有以上疾病的人。因此,65歲以上老人及慢性疾病患者皆為腎臟病防治之重點對象。 趙坤郁呼籲有慢性腎臟疾病的民眾,不要認為自己已無藥可救,須終生洗腎;其實慢性腎衰竭並不是不治之症,很多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只要好好控制飲食及定期做驗尿、驗血、量血壓等檢查,可以延緩腎臟功能下降。在腎臟科門診裡,就有病患遵從醫囑,控制飲食、血壓、血糖、血脂,延遲了8年才洗腎。如果能有詳細的診斷,適當的治療,再加上飲食控制的配合,就可以有效的延緩腎臟功能下降。

為避免讓慢性腎衰竭的患者步入洗腎之途,國民健康局與台灣腎臟醫學會共同成立「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」,積極推廣「護腎三三」衛教宣導,倡導三高族群: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患者,應定期做驗尿、驗血、量血壓等三項檢查,讓腎臟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延緩腎臟功能下降。健康局的「護腎」新國民運動,同時希望藉著推廣慢性腎臟病早期篩檢,讓台灣人免於活在洗腎的陰影中。